此之謂大丈夫上一句【此之謂大丈夫特殊句式】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句子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句子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國學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國學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馬上要期末考試了,上初二的老大,讓我幫她聽寫語文課本上可能寫錯和拚錯的字,順帶幫她檢查一下文言文。我翻她課本,覺得《孟子》三章比較難,就瀏覽了一下她的課本,發現了一些問題,也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。
一、在孟子的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一文,我看到,“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”的第一個和第三個“之”的下麵,孩子注為“到”,我很訝異。我說,“之”字作動詞,完整的意思是“到…去”,後麵一般要接地點。孩子解釋說,老師在課堂上就是這麽講的。
我查看《初中文言文全解》教參,其譯文是“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”和“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”。這樣翻譯並沒有錯,但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,認為這裏的“之”是動詞“到…去”的意思。
其實,這裏的“至”是名詞“極”的意思,“寡助”是指“少的幫助”,“多助”是指“多的幫助”。因此,這裏的“之至”的“之”是助詞,連接定語和中心詞,可譯為“少助的極致,親戚背叛他;多助的極致,天下歸順他”。我們假設,有兩個國家,當初都是五五開的幫助,後來一個國家五十一,另一個四十九,四十九的那個就“親戚畔之”嗎?肯定是某一個臨界點,即“至”,才會引發“親戚畔之”。
“到極點”似乎強調的是一個過程,而“的極點”強調的是一個結果,正如“聽而不聞”中,往曰聽,來曰聞,“聽”是“去聽”這個動作,而“聞”是指“聽進心裏了”這個結果。
二、在孟子的“富貴不能”一文中,我看到最末一句“此之謂大丈夫”的“之”下麵,孩子注為“主謂取獨”。我很奇怪,就問她,什麽是主謂取獨?我聽到比較多的“主語取獨”,或“賓語取獨”,但沒有聽說過“主謂取獨”的說法。如果按教參的譯文“這才叫作大丈夫”,那麽,“此”譯為“這”,“謂”譯為“叫作”,這不是好好的主謂嗎?這取的是什麽獨?
所謂“取獨”是“取消句子獨立”的簡寫,通常有“取消句子主語的獨立,使短語成為主語”,或“取消句子賓語的獨立,使短語成為賓語”。那“主謂取獨”,應該理解為“取消句子主語和謂語的獨立”,可是,“主語謂語”取消獨立之後,又變成什麽成分了呢?真是奇怪啊。
“富貴不能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謂大丈夫。”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“富貴不能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謂此大丈夫。”其中的“之”是結構助詞,起賓語前置的作用(這裏的“此”和“大丈夫”是雙賓語)。為什麽要把“此”前置呢?想來作者是為了要強調“此”這個賓語,因為“此”等於前句的“富貴不能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”這三種情況。
三、在孟子的“生於憂患,於安樂”一文,有如下句子:“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誌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我感覺孩子理解得不太透徹,試著幫她梳理一下:
注釋:將,將要;苦,困擾;勞,疲勞;餓,饑餓;空乏,貧窮;
行拂亂其所為。拂亂,背離擾亂;所為,“所”字結構,“所”+動詞“為”,所做的(事情),所定的(目標)等;這一句比較難,因為句讀都有很大的爭議。教參上譯為“使他做事不順”,這更是徹底的意譯,課堂上,老師一句話帶過,孩子完全不懂開頭的“行”和後麵的“所為”的含義;
所以動心忍。=所以(之)動(其)心忍(其);東漢以後才是今天“所以”的意思,因此,這裏是“所”+介詞“以”+動詞“動”和“忍”,可譯為“用(這個辦法)觸動(他的)心靈,堅韌(他的)情”,當然,“動”和“忍”都可用使動用法來譯;
所不能,“所”+否定副詞“不”+動詞“能”,譯為“所不能夠(做)的事情”;能,也可作名詞“才能”解,但“不”一般做“否定副詞”,不能加在名詞前,所以,教參上譯為“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幹”,實際上是意譯,即,增加了他(原來)不能夠做的事情,自然是增加了這個人的才能。換句話說,現在在他能做的事情清單上,增加了很多原來他沒有能力去做的事情。
試譯: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給這個人,必定先使他的心誌困擾,使他的筋骨疲勞,使他的體膚受餓,使他的人貧窮,行動背離擾亂他所定的目標,用這個辦法觸動他的心靈,堅韌他的情,增加他(原來)所不能夠(做)的事情。
我覺得,遇到比較難理解的文言文句子,學校老師應該首先告訴孩子直譯的意思,然後再告訴孩子意譯的意思。教參用來參考,沒問題,但不能唯教參是從。倘若教參上沒有注釋的知識點,老師還是應該自己想辦法弄明白。
我現在有些疑惑,就是現在的語文課,到底是為了陶冶情呢,還是為了掌握語文這門技術?如果說是前者,為什麽語文考試更多的是考“語文技術”?如果說是後者,那為什麽很多課文的選擇,更像是陶冶情呢?抑或兼而有之?那具體到我們家長,是更好地讓孩子掌握技術呢?還是陶冶情?
以下圖文必備,不喜請忽略----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